芳纶隔膜守护核心动力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驶得更远;高流线型碳纤维叶片提升发电效率,使风电机组点亮万家灯火……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它支撑着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
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记者见面会“‘链’出新动能”专场在济南举行。一批代表山东制造实力的新材料产品集中亮相,展现了山东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实力与产业布局。
突破国际垄断
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近年来,我省新材料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材料的突围和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国际市场空白,部分新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高端装备硬实力。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材料。“一束碳纤维中包含约12000根细丝,直径不足发丝的十分之一,强度却是钢材的8至10倍……”现场工作人员手持样品介绍道。
在本世纪初,面对国外对我国实行碳纤维“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光威复材全力进军高科技新材料行业,研制当时还是国内空白的碳纤维,成为国内第一家研发碳纤维的民营企业。2005年,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企业,一举打破国外“卡脖子”封锁垄断,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
同样在高端电子材料领域上演突破戏码的,还有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其党委副书记吴龙介绍,在AI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材料——低介电和低膨胀玻璃纤维上,泰山玻纤实现了关键一跃。“公司是全球第三家开发出第2代低介电产品的企业”,并且在低膨胀玻纤上“打破了日本独家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是全球第二家开发出该产品的企业”。这标志着在支撑5G、AI服务器及高端芯片封装的关键材料上,中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选择。
在关系国家战略的稀土永磁领域,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扮演了“破局者”的角色。“钕铁硼永磁体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心脏’,但长期受限于国外专利壁垒,”公司副总裁金鑫介绍,“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正海无氧工艺’等技术,成功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中国稀土永磁产业赢得了独立发展空间。”如今,正海磁材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钕铁硼永磁体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2024年全球每销售3辆汽车,就有1辆使用正海磁钢。
再造产业基础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往往是“我有什么技术,就生产什么产品。”如今,在山东,一种新的逻辑正在成为主流:从下游的应用场景和具体订单出发,反向牵引上游的研发与创新。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材料产业处处长刘冉说:“对于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我们会从应用端往前梳理。比如,我们先分解飞机所有的轻量化材料需求,梳理出来,再分给我们的企业去协同攻关,最终匹配场景的使用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新材料企业发生了角色的深刻转变——他们不仅仅是原材料的供应商,而是深入下游,成为寻找场景、定义产品、甚至创造市场的“解决方案伙伴”。
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迟海平说,“比方说煤矿的运送带,原先都是钢丝带,但重、磨损大,我们正在研究用自己的高性能材料去替代。”除此之外,他们还尝试打造了“高层逃生安全屋”这一全新应用场景,将高性能材料融入整体解决方案中,从替代走向创造。
刘冉指出,“我省的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这给新材料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他们能够及时拿到下游市场端的订单,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精准的研发投入。”
完善产业链条
打破技术垄断之后,如何构建起自主可控、可持续创新的产业基础,成为山东企业思考的更深层次问题。他们的答案,是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光威复材已形成覆盖全系列的碳纤维产业布局,构建起以碳纤维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优势。公司现有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航空与航天复合材料、精密装备等六大业务板块,具备从碳纤维原材料、复合材料制件到成套生产装备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在低空经济领域,我们不仅为飞机制造商提供碳纤维及预浸料等基础材料,还能为客户生产机翼、尾翼等核心部件,甚至成功交付了无人机全机身。”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义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总结道:“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从‘小麦’(碳纤维)到‘面粉’(预浸料),再到‘馒头、面包’(终端制品)的全产业链覆盖。”
泰和新材则依托其在氨纶、芳纶领域的优势,向上游布局精细化工原料,保障供应链安全与成本可控;向下游延伸发展高端应用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同时,通过“双招双引”与产业链合作,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实现企业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从技术突破到逻辑重构,再到生态共建,山东新材料产业正以坚实的创新步伐,在一根纤维、一片薄膜、一块磁钢中“链”出澎湃新动能,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自主安全与持续创新提供着坚实的“山东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王瑛琪)
配资股票的合法平台有什么,炒股配资行情,股票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