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顿涅茨克州红军城外,俄军继续往城西挤压;纽约的联合国大会临近,基辅要求部队“不惜代价”打回去。街巷里打得紧,网络上双方都在晒地图和视频。前线和会场两头忙,谁也不想在这个节点示弱。
先说红军城。公开资料显示,它在顿巴斯西侧,是个6万多人、以煤和铁路为支撑的老工业点。这里是从第聂波罗通往前线的关键通道,火车站、库区、道路口都在一条线上。因为这个,谁拿下它,谁就更容易调人、调弹,作用不比乌格莱达尔小。
再看当天的打斗。俄方渠道称,己方突到了城西的潘菲洛夫街、艾瓦佐夫斯基街一线,逼近外缘防线。街区打到这种距离,说明补给线已经被压住了。简单说,进几栋楼不算赢,掐住路才要命。这也是俄军这段时间常用的打法。
别洛乌索夫接手俄国防部后,换了下棋思路,重心放在“断供逼退”。在阿夫迪夫卡、乌格莱达尔一带,他们先压制火力,再配装甲突击,最后用无人机补刀,做出一条“火力走廊”。结果是,乌军不是被一口吃掉,而是被迫丢点撤线。这种打法不花哨,但磨人。
接着看北面。里曼正北,俄方视频显示在尚德里格洛沃一带有推进,抢的是河岸高地。那条河是天然坎,一旦站稳,对里曼就是侧拱,同样会威胁更后方的补给节点,比如伊久姆。这里的门一开,整条线就得跟着挪。
乌方的难处也摆在桌面上。是保里曼,还是守住通往伊久姆的通道,手里的人和弹药不可能两头都够。联合国大会要发声,国内外都盯着,政治压力也会传到指挥部。两手都要抓,往往两头都吃紧。
更致命的是后勤。9月起,俄罗斯加大了对乌铁路的打击。乌方电化线路多处受损,被迫把更多老式柴油机车拉出来顶班。这些车不靠电网能跑,但噪声大、热信号明显,躲不过去。
俄军还在用“无人机母机+FPV”配合。前者高空巡航找目标,后者低空穿林去撞。多段视频显示,离前线二三十公里的柴油机车也会被点名。一列车被打停,不只是轨道要修,整段物资流也要改线,时间就耽误了。
运输跟不上,前线就会喊渴。一线官兵对媒体说,炮弹到得慢、来得少,夜里补给车不敢开灯,白天怕被盯。指挥员不得不缩短补给线,压缩推进距离。这不是谁愿不愿意的问题,是能不能撑得住的问题。
人手也是老大难。波兰边防部门每周都会发入境数据,近期18到22岁的乌克兰年轻人入境数量在政策放开后明显上升。欧洲务工收入稳定,后方家里也需要钱,所以很多大学生选择延期学业先出去。
基辅一直在想办法。有人拉高入伍奖金,有人把军训往高校、医学院里推,还有地方在简化动员流程。能招来的大多是三四十岁以上,原来的老兵也很难轮休。你要他们再上高强度反攻,身体和心理都到了边上。
逃离岗位的处罚也在加码。乌方司法系统披露,相关案件在今年持续增加。前线官兵的平均年龄被多家媒体描述为“40岁出头”,这意味着体能、病痛、家庭牵挂的负担更重。兵的问题,不是靠一两次动员能补齐的。
社会摩擦同样明显。乌克兰多地都出现征兵人员进社区核查的场面,在切尔卡瑟等地还发生过居民不配合的冲突。“公交车拉人去体检”的做法,被外界称作“巴士化”。在兵源紧、后备少的情况下,这种张力还会加大。
把人和物放在一起红军城的战斗就不只是几条街的争夺,而是运输线、人力池、指挥意志的多重较劲。俄军现在更像是在捏住对手的喉咙慢慢收紧,乌军则试图用局部反攻和火力回击换出喘息。
难民的数字也在攀升。联合国难民署统计,自2022年2月以来,超过14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在乌克兰国内流离失所的超过300万人,登记在欧洲各国的乌克兰难民超过630万人。这些人里,很多是年轻劳动力、技术人才,一去就很难回。
当晚,红军城西郊,一列被炸坏的柴油机车停在被熏黑的铁轨旁,几名士兵抬着木箱快步穿过碎石,司机叼着烟盯着手机上的路线。下一轮夜战开始前,谁能先把这条补给线接上?
配资股票的合法平台有什么,炒股配资行情,股票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